找到相关内容645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

    所修一切相智相  这是修行般若的第三点,菩萨由此而能通达一切正行。此中有三种:一是共声闻所有行,二是菩萨所有行,三是佛所有行。共声闻行就是以三十七道品为主要;菩萨所有行是以三解脱门、八背舍、九次第...佛言:七觉分不可得故。世尊,道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。佛言:八圣道分不可得故。  修行的主要是三十七道品,这是大小乘道所共的,大乘行人是以无所得为方便,所以精进修行三十七道品而知三十七道品从本已来不可得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269467.html
  • 北传佛教面面观

    到今公元 2007 年,便是佛灭纪元 2551 年。  2. 根本教法:四圣谛、十二因缘、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、惑业苦,断见思惑,修戒定慧,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三界、缘起性空、三法印、三觉 三身、三德...

    慧明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1369855.html
  • 诸恶莫做、众善奉行、净化身心

    大道。真正的功夫,是我们平时的行善积福积德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,不做坏事。一个人要一辈子做好事,不做坏事,确实不易,这是真功夫。我们平时行善做好事,修三十七道品,六度万行,并不全...

    德浩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1785448.html
  • 佛成道后三转四谛法轮

    可以证得这寂灭之乐。   “此是道,可修性”,道是戒定慧的道:戒道、定道、慧道。戒定慧这个道,要是往多了说呢,就是三十七道品——七菩提、八正道、五根、五力、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。道是可修性的,你...

    宣化上人讲解

    |四谛|法轮|转法轮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08554793993.html
  • 略谈《成佛之道》之“大乘不共法”感言

    调行的过程。基于修学菩萨道,要摒除与菩提心不相应的法、行四摄、六波罗密、三十七道品,以小乘的出离心融入社会做大乘的入世之事业。   (A)“出离”即是超出厌离凡夫心性,及不为世法所染的意思。若要成贤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6091095388.html
  • 四谛法——佛教根本要义之一

    知道生死诸苦,是由集的业惑所成,同时又知断了烦恼而证涅槃,因而急需向上再追求断集的方法(道)。修诸道法,即经、律、论三藏所阐述的道理均是修道内容。简单来说,略言之则为八正道,广则为三十七道品,但其大要...以上八种的正道去,才能解脱无明所集聚的烦恼众苦,获得清净寂灭的境界。至于三十七道品,计有四念处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及八正道等七科,都是众佛弟子最重要应学的佛法,现只略为介绍而不详细解释。...

    如实

    |四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123071617.html
  • 通往天国和佛土之路——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中的合壁

    转变——依照道谛三十七道品修行所获得的成就,就可以使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、这个欲界的有限的、有生死的肉身感官,连同那个在生死中流转不息的第八识阿赖耶识,圆满达到佛菩萨们的解脱和自在的境地,并可长居极乐...贪欲,才能照破“无明”,才能引导禅定一步一步、一层一层地达到佛菩萨所指示的归宿。  禅定是定向的、强化的明了意识,是不依赖眼耳鼻舌身的一种深层意识力量。如果不遵照佛教的般若法门和三十七道品作为指导,修习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0639360.html
  • 四谛法

    业惑所成,同时又知断了烦恼而证涅槃,因而急需向上再追求断集的方法(道)。修诸道法,即经、律、论三藏所阐述的道理均是修道内容。简单来说,略言之则为八正道,广则为三十七道品,但其大要可以归纳于断尽诸惑的戒、...解脱无明所集聚的烦恼众苦,获得清净寂灭的境界。至于三十七道品,计有四念处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及八正道等七科,都是众佛弟子最重要应学的佛法,现只略为介绍而不详细解释。再者戒定慧三学乃是断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41243636.html
  • 声闻僧与菩萨僧的区别

    甘于淡泊寂寞,具有养深积厚的涵养,但是却热心坚守于求道的立场。声闻僧的修行,依据个人根器不同而力行实践四圣谛、十二因缘或三十七道品;由于修行境界的不同,证得的果位有初果须沱洹□、二果斯陀含□、三果阿那含...所,菩萨道的修行就是如此,由烦恼的凡夫而至四双八辈的阿罗汉,而至断除习气的等觉菩萨,都有一定的次第。菩萨在三大阿僧只劫中,修持三十七道品、四摄法、六波罗蜜,乃至实践十波罗蜜,渐渐超凡入圣;自初发心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4343787.html
  • 修行刻意

    不重根本智,入魔易,成就难。 故必须首重修持三根本,三十七道品等显法,打好基础。借密法手段,安守本身,才易为功。 金刚经讲空,不住不着。显佛陀本怀。 心经凡260字,核心在一个"深"字。前提是善观...,有害无益,不升反坠。障深是因业重。得首先来个大扫除,从根着手,大力扫个七七八八。就是从最基础用功,从认识四谛,十二因缘,五蕴,六根六尘六识开始,修持四念处,八正道,三十七道品,等等。一一用功,...

    寂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744208.html